白癜风的病因 1 近日,一套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插画在默默无闻了十年之后突然被网友挖出来议论。 有人说,插画上的小学生看上去神情古怪、目光呆滞、青蛙嘴、死鱼眼、地中海,根本不符合我国青少年健康可爱的形象。 有人说,教材中存在个别疑似“少儿不宜”的以及负面价值引导的画面,担心孩子们天天看着这样的画面会影响价值观。 还有人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材插图堪称经典,画风很中国,体现精湛的绘画功底,已经无法超越,所以后来竟出现搞怪的画风。 眼尖的网友留意到了教材版权页上的信息:这套插画的来源是吴勇工作室。 一夜之间,吴勇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的团队设计的插画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吴勇是什么人?如果他们团队创作的插画真有那么差劲,又怎么会被采纳并且出版发行呢? 2 备受争议的插图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科书(教育部审定2013),我们先来浅看一组该教材中的插图: 5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声明已经安排重新设计部分教材的封面和插图了;27日,舆论矛头持续攻击设计方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并有网友指出该工作室不存在。 时至今日,社会舆论持续发酵,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要当事人吴勇做出回应,给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吴勇。 公开资料显示,他是国内著名的设计师,1965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生,1984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修书籍装帧专业。 1988年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他担任过美术编辑室的副主任,曾经是汕头市某大学的视觉传达专业主任、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后来在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相关专业担任客座教授。 如今,他在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装帖艺术委员会担任要职。 1998年,吴勇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除了团队日常设计工作外,还涉及部分外包项目。 在那个年代,他的设计一度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香饽饽”,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 而他的团队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陆续拿下了来自瑞士、英国、美国甚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单并成为了该基金会顾问。 吴勇的设计在国内也是名气很响的,他在2003年被邀请设计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钞和邮票,并于2004年被奥组委指定设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此外还有中国电影100周年纪念邮票以及复旦大学100周年纪念邮票,也都出自他的设计。 我们再看一组他的书籍装帧设计,这是他的本专业。他曾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书籍设计是一种情怀。 论吴勇在设计圈的实力,其实还是很强的,那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绩优秀的著名设计师会设计出令众人匪夷所思的插画呢? 对于教材中的插画风格引起的争议,吴勇是否做出了回应?出版社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3 网上有部分视频和文章指出,吴勇曾将引发争议的教材插画称为经典作品,提出了“物化五感”,认为这样的作品能够满足读者潜意识需求。 其实,单纯论美学的话,它是无法被定义的,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像清华美院的“眯眯眼”以及《雄狮少年》,也受过不少争议。 也许艺术作品本身并没有“美”与“丑”的区分,欣赏艺术品需要参考专业的解读。很多时候,普通人无法欣赏过于抽象的“美”,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是:放到教材中的插图是另外一种艺术范畴,它需要迎合大众审美的需求,需要给孩子们积极、阳光、开朗的印象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不少网友表示非常怀念自己小时候用的老教材,那些封面和插图不仅代表着很多人的共同回忆,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不乏国内著名书画大家的手笔,不论怎么看都经得起推敲。 比如课文《飞夺泸定桥》的插图是出自于广东画家雷坦创作的油画,他当时为了画好这幅画,亲自走了一趟红军长征的路线,尽力去感受红军战士的视死如归。 我们再看这幅武松打虎,画面栩栩如生,作者是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刘继卣,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地位颇高。 早年间被网友们恶搞的杜甫像的原创作者是国画大师蒋兆和,他有多厉害,他是书画大家徐悲鸿的徒弟,在当时那个年代,只要一提画历史人物画,就必然要找他。 此外,还有很多插图的作者也许不是书画大家,但水平也很高,画风也很精美。我们浅看一组: 课文《挑山工》的插图是一个挑山工的背影,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格,稳健的步伐,都被作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司马光砸缸》的插图是一幅工笔画,画面上每个孩子的表情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惊恐,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拼命挣扎,而主角司马光淡定从容,彰显出他的理性和智慧。 《寻隐者不遇》的插图中,迎客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仿佛真看到了那景致一样。 课文《周总理的睡衣》的插画是一幅工笔水墨画,邓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慈眉善目,一针一线都显得格外认真,一旁的女战士手捧总理的睡衣,小心翼翼。 课文《金色的鱼钩》当中的老班长曾经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眼神中的坚定,小战士神情中的悲伤和心痛,都被刻画得非常到位。 课文《吃墨水》讲述了陈毅小时候为了学习废寝忘食的故事,画面中的陈毅读书很专心,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手中的粮食,粮食上的墨汁,都是这份专心的加持。 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个同名曲,画面中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划船,背景是一片生机勃勃,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气息。 课文《苦柚》的插画中,老华侨慈祥地看着卖柚子的小女孩儿问柚子价格,小女孩儿一手拿着一本书背在身后,一手向前举着,示意苦柚不建议多买,这种善良朴实尽在画里了。 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专注于弹奏,一旁的兄妹显然是沉浸在这音乐里了,他们的状态似乎被带到了曲子描绘的场景中。 课文《珍贵的教科书》当中,一个身受重伤的战士坐在地上,盯着地上被鲜血染红的一摞教科书,身后的小战士神情焦急,搀扶着受伤的战士,这种革命情谊和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 不得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很多教材、读物上的插画并非出自书画大家,而是承包给设计团队来操刀。 备受争议的插画也未必是吴勇本人的设计,他可能只是个“背锅侠”。 画师的功底和欣赏水平各不相同,于是就出现了部分网友所说的“鱼龙混杂”的市场局面。 但是我们也不好消极看待这件事,可以先听听出版社给出的解释以及来自设计圈的发声。 4 近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给出回应,表示虚心采纳广大网友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备受争议的教科书上的美术设计作出调整,部分插画会重新绘制,改善画风。 出版社还表示,他们要做到举一反三,全面评估当下中小学生使用的出版物的设计风格,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这样的回应还是令很多家长感到满意的,这才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正确态度。 虽然当事人吴勇及其团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表示,但设计圈内已经有了部分发声:吐槽教材插图行,上纲上线不行。 比如成都摄影家协会的张女士表示,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不断提升的,对于美的理解力和包容力也在进步。 但是用在青少年教材中的插图还是要以明快、舒服的风格进行设计,可以增加一点趣味性,加一点夸张手法,但仍要考虑孩子和家长看了会不会引起不适。 再一点就是教材中的插画要具备正确三观的引导性,对孩子们的身心发育有积极作用。 此外,南京大学教授及美学与文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教授指出,教科书中使用的插画需要更好地彰显国风,反映当代青少年真实的精神面貌,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由此可见,国内的艺术家们立场还是正确而坚定的,此次事件只是个例,不能代表整个设计圈的状态。 从艺术层面讲,作品确实没有好坏之分,每个画师都有自己的画风,设计风格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 但是出现在教材中的插画还是要符合主流审美,并且能够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积极阳光的视觉印象。 对于人教版被质疑的教材插画以及出版社后续的表态,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1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