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今天来看一个关于“变化与适应”的家庭教育故事:大人小孩辗转国内外,孩子光小学就换了4个。这些国内外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大相径庭,但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悉心帮助下,每次都能逆势而上,适应环境并且做到最好,不光吸收了国外“宽松教育”的精华,而且还完美回归了体制内教育体系。家长真正做到了“十分努力、讲究策略、充满爱心”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 文丨花友编丨Leon 工作原因,我常年外派拉美工作,女儿不到5岁随我出国,在一个教育不发达、不讲英语的国家放养近6年;五年级后才回国上学,考进名校初中。 有人问经验,我诚惶诚恐。若把学习比作长跑,她才起跑不久,现在总结经验为时尚早。 她就一普通孩子。因为家庭、因为机缘,有了一段不寻常经历。成长路上,家人和她都付出了,也收获了... 爸爸领着女儿上小学 去拉美读小学... 娃5岁的时候我面临外派的压力,于是决定举家出国,正好做几年“鸵鸟”,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尽管目的地是个教育落后、不讲英语的国家。 那时她还小,在那个去国万里的地方,有“三关”必须要过。 拉美当地的小学校园 ️入学是第一关。 因为拉美那边的国家大多讲西班牙语,学校流动性也大,所以我们考虑还是尽量给娃找用英语教学,且相对稳定一些的学校。 孩子爸爸比我们提早半年过去,找遍了当地的学校,做了大量调研。 当时我们最心仪的是一所有70年历史的私立学校,不过很难进。 当地私立小学教室外景 好在学校本身有diversity(多元化)的需求,我们作为“外国家庭"相对会容易一些。 终于,娃5岁生日那天我们接到了学校的录取电话,老师说这是给孩子的“礼物”。就这样,小朋友进了小学部的Pre-K(学前班)... 当时欢迎孩子转入学校的小报 ️语言是第二关。 虽然号称是英国学校,但还是以本地学生为主,欧美孩子占少数,亚洲面孔就更是鲜见了。好在学校的老师很热情,班主任还特意安排了一位中国混血小男孩挨着她坐。 虽然上课是英语, 但不少孩子交流用的都是西班牙语 我家娃英语启蒙比较早,因此在她5岁出国前,已经可以用英语简单的交流了。但是当地对教育并不是特别重视,就算是中产以上的家庭也很少教英语。 所以只会英语的娃和只会西语的同学还是无法顺利沟通,甚至有小男生告诉家长,“新来的中国女孩是哑巴”。 刚入学那一阵子,因为语言不通, 女儿总是一个人孤独的玩 语言关还得娃自己过,我和她爸爸只能给她做好心理上的建设,让她正视问题,积极面对。 好在娃还小,正处在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能听懂西班牙语了。 另外,学校采用英语教育,班上的孩子们英语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娃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全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了。 女儿参加的学校活动 ️社交是第三关。 拉美国家非常看重社会交往,当地的礼节也很多,生日会通常办得很隆重。 班上孩子们的生日都集中在两三个月内,所以几乎每周五都会有生日会。 “生日趴”上孩子跟孩子一块玩,妈妈们一起聊天,只有我家这只抱着我的大腿不撒手。小伙伴们被小丑和魔术逗得捧腹大笑时,她大喊“妈妈翻译!” 刚开始参加“生日趴”, 娃不敢和大家一起玩 为了让娃融入同学们的社交圈,全家齐上阵。我和队友是双职工,平时工作比较忙,但还是尽可能给她创造条件。 我带娃熟悉当地的礼仪和交往习惯,和娃一起准备礼物,创造一切机会让她多去参加同学们的聚会。 隔三差五拉着女儿参加朋友聚会 我经常因为工作走不开,爸爸也混迹于“妈妈圈”,他和小寿星的爸爸经常是生日会上唯二的成年男性。 我们还想方设法邀请小朋友们到家里来玩,为了帮娃更好地融入同学们的社交圈,爸爸还经常带娃的男同学到家里一块玩飞行模拟器。 女儿在参加同学的生日会 当地的家长也会给我们传授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能多积累“社交货币”。 渐渐地,娃和同学们相处更加自在,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可以搭Carpool(合伙拼车)跟同学一起去生日会了,去朋友家玩Playdate(玩伴聚会)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开始“自鸡”... 过了“入学三关”后,娃在学校适应得越来越顺利,学习对她来说似乎没什么压力。 比如,英语是她在学校能用来沟通的唯一语言,她不得不学着用英语思考。加上出国前就有些“底子”,娃就成了班上英语最好的孩子,《牛津树》分级阅读也一直领先,没多久就读到TreeTop(“树冠”级别,进入章节书阅读)。 数学上,20以内的加减法对中国娃来说稀松平常,而当地的孩子还要用一学期时间学习10以内数与物的对应和大小... 在拉美学习如鱼得水后, 女儿常被邀请到老师旁边做“小助手” 这时候,我不得不考虑长远:当地教学实在太简单,任由这样轻松下去,今后回国恐怕无法顺利衔接国内的教育。 为了将来回国不“蹲班”,我和孩子爸爸向学校申请跳级,同时带她自学语数。 成功跳级后, 原班上的同学给她开了欢送会 在“自鸡”这件事上,我和队友分工明确,我负责娃的学习,带她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养成好习惯;爸爸则包下了“后勤”工作,带她社交,运动和旅游。 女儿练网球 由于国外信息相对闭塞,我们感受不到小升初的焦虑,就是认准阅读、运动、旅行这些自认为“正确”的事坚持下去。 带娃学习语文数学,主要就是用了《教材全解》这类教辅,B站上的录播课还有APP等,其实跟国内的鸡娃圈没法比,但我们不好高骛远,毕竟学习和习惯都是长线,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和积累。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一直坚持规划和记录,即便后来回国也从未间断。 无论到家多晚我都会给小朋友布置任务,几乎一天不落,第二天她照单自己勾划。 7岁多做的的to-do-list 小朋友也习惯自己用excel做复习计划... 确认好目标后, 女儿自己计划,自己执行 终于,在全家的努力之下,女儿从二年级开始,在学校的年度评比中就一直拿年级Top1。 三年级时,还因在学校的“提案大赛”中胜出,得到特别奖励——体验“一日校长”。那是她在拉美上小学日子里的巅峰时刻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女儿, 在体验“一日校长” 六年后回国... 出国第四个年头,我因工作又被外派到拉美的另一个国家,心中对分离一万个不愿意,但责任在肩身不由己,从此开启了“云养娃”模式。 她跟着爸爸留在当地继续上学,只要有3天以上假期就飞去找妈妈。可疫情让团聚计划化为泡影。 在那个疫情严重程度世界前五的国家,她和爸爸禁足整半年,四年级回国的计划一再推迟... 直到出国第六个年头,已经五年级的她才得以回国。 结束隔离回京已是深秋,错过了转学窗口期,没有任何一家公立学校能接收。她失学了! 何去何从,十分迷茫。当时一度怀疑自己坚持公立校的决定:一来为省钱,二来北京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整体而言更强。 我们在国外从未躺平,一直对照国内小学进度自学语数,也是相信她至多一两年能跟上大部队。而她的情况,小学先公立,到中学再转国际校也可行,反向操作几乎不可能。 但一直失学也不是事儿,于是骑驴找马。去了几家双语学校,笔面试都很出色,学校无一例外伸出橄榄枝,还有给奖学金的。 最终我们决定去三里屯的一所“小而美”。 外部图片,非孩子实际就读学校 老师和同学热情接纳了她,她也凭着流利英语和出色数学一鸣惊人。 可就在她即将集齐龙珠拿到“和校长共进午餐奖”时,公立学校来了接收通知。已经适应并且爱上“小而美”的她不想再转学。但面对进入公立体系的唯一机会,我们没法尊重她。这次“专断”埋下了祸根... 外部图片,非孩子实际就读学校 新小学离家远,早高峰要从北京东南三环坐车十几公里到北二环,迟到会导致班级扣分,这给她带来巨大压力。 她6点就得起床,6:30上车。对迟到的担心让她备受煎熬,一上车就反胃、肚子疼、冒冷汗。 插班第二周就崩溃了,已经迟到的她无法面对即将被扣分和挨批评的局面,在校门口情绪失控大哭,不肯进校... 除了担心迟到,她还不知道怎么写作业、怎么交作业,第一次语文单元考倒数第七,是班里唯一没有职务的“白丁”,体育课不会跳长绳... 总之,格格不入。那些日子仿佛一条隧道,不知道何时能迎来一束光。 “柳暗花明”... 孩子回国后的日子,爸爸十分不易,工作很忙,又是家里顶梁柱,要照顾女儿的起居、学习和一切。面对孩子出现的新情况,我和队友的分工也再次进行了调整。 我更多承担对孩子的心理建设,虽然远隔重洋,但作为妈妈,在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上是好过于爸爸的,容易和孩子共情。 我每天都会跟娃视频或语音聊天,多让她说说自己的感受,排解她的困惑,帮助她转变心态,调节压力。 尽管在校依然小心翼翼,但她自信逐渐在肉眼可见的恢复。 爸爸会在周末带女儿运动放松 学习上的分工,大方向由我来把握,爸爸则负责监督她落实。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妈妈是校长,爸爸是执行官,每天视频时爸爸就会跟我“汇报”娃当天的表现。 北京家里的书柜墙, 基本都是娃在看的书 每天爸爸都会把娃的笔记和教材发过来给我看。娃的短板在哪里,该报什么课外班,学习该怎么调整,也通过电话反复沟通,一起制定计划。 在这里,真的要感谢队友。 在我从一国调到另一国后,直到娃回国这段时间,他全面接管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运动,而且一管就是3年,成为爸爸中的“战斗机”。 从不研究“鸡娃”的爸爸也在我带动下成为“表哥”... 爸爸也开始学习使用表格 来规划女儿的日常 所有科目里,语文是孩子最弱的科目,毕竟女儿五年级才回国插班,正式开始学语文。 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先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里的字词基本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女儿每天都要练。 女儿每日都会练一页 学校里,老师对她偶尔网开一面,总体宽严相济。 默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她“北”字不规范,被要求订正20个,让她长了记性——必须写字规范,否则得不偿失。这个习惯带到下一个学校,成为她的一项优势。 她也没辜负老师,逐渐熟悉了环境、懂得了规矩,写字不断进步,不到一学期就跟上大部队:语文小测稳了,作文也能评优了,数学更以“八连百”被同学视为“考神”。 女儿利用地铁时间阅读了好几本书 在公立小学的时间虽短,但见识了老师的水平和要求,对孩子进行了全新的塑造,也用成绩证明过去几年“野路子”自学是管用的。 五升六的暑假,北京上万名孩子参加一个选拔考试,突围的幸运儿提前锁定初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她竟突围上岸。 这一考,再次改变了她的轨迹... 新学校里(在海淀的一所全国性著名中学),同学没有不优秀的,家长没有不重教育的。 学校最大程度给了宽松和自由,让孩子发掘兴趣和特长。她最大感受是人外有人。 女儿参加北京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 当她连滚带爬用空中课堂自学六年级数学时,学完初中数学的大有人在。她坦然接受从数学尖子变成弱鸡的定位,可喜的是依然没放弃对数学的热爱。 今年参加美国学术五项全能竞赛, 女儿所在队伍晋级全球赛 在这个男女生比例失衡的环境,她转型为女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和男生打成一片(根据《新华字典》,此处“打”是“击,敲,攻击”),要求报体能班,主动长跑,苦练双臂悬垂,最大愿望是跑赢男生... 假期里,爸爸会带女儿去滑雪 三点心得... 这些年,因为自己工作原因,娃也跟着在第三世界跑,免不了适应新环境,不像很多同龄人能拥有稳定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做长远规划。 但好在每次面对变化,我们全家都能凝聚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竟也顺利度过,最后的结果还不错。 所以,也想把这几年带娃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不一定都适用,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女儿刚到拉美时,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1.调节心态,全家齐力,拥抱变化 变化就意味着不确定,但我一直跟孩子说,任何事都有两面,每一个变化里必然也包含着好的一面,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如果不是因为出国,教育资源的有限迫使我们不得不自学,娃未必能像今天这样自律。要不是疫情使得我和娃分开,她也不见得能有现在这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跟娃笑称,这些就是变化的“代偿”。 女儿在复活节岛看巨石像 2.自驱力源于长期主义 优秀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更是一种习惯。 再小的事情,只要坚持做下去形成了习惯,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能力。 所谓学习,就是把“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事虽简单,难得是坚持。 比如背诗和阅读,这些小事每天只做半个小时,短时间看不到变化,但拉长时间去看,这个积累就非常可观。 为了能将这些小事坚持下来,还是要不间断做好计划和执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目标,我们都会做好合理的规划,长此以往娃的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了。 比如,每天阅读30分钟,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每分钟300字到500字,一年就是300~500万阅读量。 每天背诵一首诗、做10道口算、听10分钟CNN10,坚持一年,其复利就很可观。 拉美旅游时,女儿和树懒“做朋友” 3.教育这件事,三分靠学校,七分靠家庭 孩子也算是经历过拉美和国内两种教育,我自己看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 拉美社会贫富差距大,阶层固化明显,底层越来越难通过教育打破阶层“天花板”,于是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就不够。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师资、学校设施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总体不如私立校。 私立学校小班授课,课程丰富,推崇自由,鼓励独立思考。在纪律允许范围内,给孩子们的自由度非常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特长来发展,注重培养文艺、体育、社交和思辨能力。 而国内对教育十分重视,国家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大。教育资源多,高考选拔机制相对而言比较公平,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顶尖资源集中在头部学校,孩子们面临升学压力,不得不参与内卷。 甘蔗没有两头甜。既想轻松快乐搞素质教育,又想学业出类拔萃,除非天赋异禀,一般的孩子很难做得到。所以我们不如选定一条路,别犹豫,别骑墙,别内耗。 每种教育方式都能成才,因为最终还是三分靠学校,七分靠家庭。 女儿打完网球回家,那天的夕阳特别美 本文转载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qkzkfk https://mmx999.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